


- 美国研究生留学
Companion x 陪伴学生创造无限可能
伴学留学的陪伴从学生的第一次咨询正式开启,第一次咨询我们就会启动我们的规划,为学生制定完整的规划方案。接下来我们带着学生按照规划案一步一步执行,并在整个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规划案。伴学留学与学生保持每周一次两小时的会议,会议内容包括梳理最新的活动、收获、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最终的文书积累素材;考试培训的辅导,比如单词的检查和作业的跟盯,以帮助学生取得满意的分数;意向学校的介绍等。通过持续优化的完整的规划和每一步规划的带领与完成,帮助学生申请到理想的大学。
美研全规划
根据伴学留学的美国留学规划路径图,经过Companion X 小时规划会议,全方位量身定制完整的规划方案
Step 1
梳理背景情况、兴趣方向、申请目标、过往经历
Step 2
制定留学申请时间规划方案、申请专业可行性分析方案、标准化考试备考规划方案、背景提升方案、在读学校成绩规划、职业规划方案
Step 3
潜能挖掘,确定文书写作方向
Step 4
深度追踪规划方案,整个服务过程根据最新进展调整优化规划方案
申请周会:保持每周一到两次的战略策划会议
多维度测评,匹配最有价值的背景提升方案
多维度测评
背景提升不是越多越好、越高级越好,而是越匹配越好。我们综合评估每个学生个体的性格、背景和意向专业,以及未来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等多维度,在这个基础之上选择最匹配每个特殊个体的背景提升方案,选择对申请结果最有利的方案
专业匹配
文、理、工、商、社科,不同的申请专业匹配不同的背景提升方案
能力匹配
不同能力匹配不同的背景提升方案,缺失能力进行补充/强势能力进行强化
让文书承担起应有的职责——直接斩获录取
专业导向
在美国研究生的申请过程中,文书可以直接决定着能否被录取。研究生文书写作有若干原则,第一原则是要体现专业性。我们基于过往15年的文书写作经历,通过与学生深度挖掘素材,将所有与学生申请专业相联系的素材进行整合
主线基准
在文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的文书围绕一条主线,在主线的基础之上,确保文书的每个文字的存在都有其用途,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体现专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让文书帮助学生获得录取
团队保证
全博士背景的海外文书写作导师会亲自执笔文书写作,从语言和内容上双创作,确保文书在申请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创始人团队
刘新娟
伴学教育创始人
15年留学行业经验;
原乐闻携尔留学项目总监
曾供职于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公司;
认真负责、目光敏锐、判断准确;著有书籍《去美国读研究生》
于涵博
伴学教育创始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6年留学行业从业者
美国留学工作8年
原供职于华夏基金公司,任职金融分析师
Ellen Dowling
伴学教育海外申请导师
Dowling & Associates, Inc.总裁
英语语言与文学博士
原德州A&M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 MBA项目的客座教授
从事留学申请文书工作16年
王傲寒
伴学教育海外申请导师
于墨尔本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墨尔本大学教育学硕士,本科心理学、传媒双专业
PWC Technical Analysis Consultant
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颇深,认为学习需要遵从人的大脑发展规律,不相信拔苗助长,一蹴而就。
将自身留学经历渗透到日常沟通和头脑风暴中,以帮助同学更深地了解文化差异。
David N. Tool
伴学教育海外申请导师
教育学博士
原南加州大学东亚地理的讲师
原南加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以及人文媒体中心主任
南加州大学前招生官
原北京第二外国语教授
从事留学申请文书工作26年
学生评价
整体感觉很好,非常独到。我觉的帮助最大的是在写作文书时当我提供一个实例,老师从她的角度给我讲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这个是最有帮助的。因为你可能经历了一些事情,但是你不知道你自己在哪件事情的闪光点到底在哪里,而外人(包括招生委员会的人)可能会从中发现你身上闪光的价值。而PS等文书限于篇幅所限,你无法展开去展示这些事情,所以别人帮你挖掘这些闪光的东西,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章同学
对于我的问题,老师都一一解答,为了写好文书,我们通过了无数次的沟通,后期的文书负责老师总会帮我提出合理的意见,引导我找出自己的发光点,最终写出了让我满意的文书,拿到了理想的录取。
——王同学
我最终实现了成功飞跃,这里面不仅有我自己的努力,也凝聚着老师们的努力。在我对留学申请一无所知时,是老师们现身说法,指明了我未来申请的方向;在我对文书创作没有概念时,是新娟老师亲自上阵,教会了我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在我的材料准备肤浅稚嫩时,是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着我的各项申请材料,使之日渐完美成熟。在这里,我还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他们给予我鼓励,肯定我能力,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的分享给我。在此,也祝我的朋友们都能走向成功,期待我们能在美利坚的国土上相聚!对于怀揣出国梦的学弟学妹们,我也同样祝愿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踏上自己崭新的人生旅程。
——张同学
关于文书写作,我觉得简历要简明扼要,让学校轻松找到你的亮点和重点;PS在内容上用实例证明自己具有研究生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思路多跟熟悉自己的同学讨论,做头脑风暴;专业表达上,多向自己的专业课老师请教。文书方面于老师和刘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学校选择上他们依据我的条件耐心的一所所学校和我沟通,整个申请过程我都非常放心。感谢相遇,帮助我最终圆梦成功。
——刘同学
录取结果
部分往届学生录取结果
申请感言
来自张LN同学的的申请感言
我的申请之路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就读于辽宁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研三的学生张LN。在秋季申请中,我申请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MW)、乔治亚大学(UGA)、佛罗里达大学(UFL)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Missouri)四所院校的经济类PhD项目,并且非常幸运地被UMW、UGA与Missouri三所学校录取。现在我已经接受了来自于乔治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让我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申请感想。如果我的申请经历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到想要申请出国的你,我将感到非常欣慰与荣幸。
走上博士申请之路源于我对经济学有一股强烈的爱。很多人也许不相信也不理解为何我对学术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说不清楚,因为爱本来就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也许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就是改变我命运的起点。那时的我正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阅读着浩瀚的名著,将自己设想在一个个故事的角色中,过着小资般悠闲的生活,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明确规划。金融危机的爆发,突然让我觉得周边的人都在谈论经济,我也切身感觉到了经济对生活的巨大影响。也许是出于好奇,我到图书馆去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始终记得,当我拿起平狄克所著的《微观经济学》一书那一刻的怦然心动。书中浅显的理论,生动的经济案例让我非常兴奋。就在那一刻,我爱上了这门学科,我希望能接受这个学科中最优秀的教育,于是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跨专业考研的大军中,自学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课程,考上了辽宁大学世界经济的研究生。
考研的选择实际是为出国深造做铺垫的。我深知没有经济背景绝对无法实现飞跃,因此选择了考研作为跳板。幸运的是,我成功的进入辽宁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过这三年的努力,自身的经济学背景有了很大提升,对申请出国也觉得有底气起来。美国是经济学的天堂,要想接受最好的经济学教育,美国是我唯一的选择。但直到最后选校期间,我才发现自己还是摆脱不了中文专业的本科对我申请的限制。很多学校的传统Economics与Agricultural Economics项目全部写明要至少两年的数学课程,而我虽数学不差,但我数学全凭自学,从未修过数学课,所有学校几乎都无法申请,当时就陷入了绝望的苦海。为了不辜负准备G、T时的努力,我硬着头皮按USNEWS的排名一所一所的学校网页看过去,终于选定了我最终申请的四所学校。也许像我这种跨专业申请的人是少数,但我还是希望以后申请的同学们一定要提前做好选校工作,对自己要申请的专业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校的要求一步步提升专业背景,才能最终成功飞跃。
1.成功申请从选校和提升背景开始
选校是我在申请中最看重的一个环节。选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飞跃成功。我曾每天花费十多个小时,连续两个多月的时间在选校上,这一时间甚至比我准备托福考试的两倍还要多。当然我如此看重选校是因为我自身在教育背景上有一定劣势,但如果你没有劣势,又花费了比别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选校上,那岂不是更容易申请成功。美国的专业多的让你目不暇接,有些专业甚至你都不曾听说过。所以有时间的时候看一下国外学校的相关专业设置也会使你的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清晰,何乐而不为呢。
那到底该如何选校呢?选校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的经验是这样的。首先,我以每天十个学校的速度看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几乎每个学校都会给出一个A-Z的专业排序,你要做的就是先按照专业的名称筛选一遍。例如我目标很明确,我是为了申请学习经济的,那我就会看每个带有Economics字眼的专业。其次,在只看专业名称筛选一遍后,进入到你筛选出来的具体专业,从你的申请短板开始看专业要求,从而排除各个不适合你的专业。例如,我在申请中的短板是数学课的问题,所以我第一眼先看这个专业是不是要求至少有两年的数学课。如果需要,果断放弃这个专业,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猜测是不是我没数学课也可以申请。因为学校列出的要求几乎都是一些minimum要求,符合这个要求甚至超出这个要求的申请人多得是,你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谈何申请成功!当然,我不排除你达不到最低申请要求仍会申请成功的情况。碰到自己非常喜欢的专业,但自己G、T、GPA或是课程要求不达标的情况,可以先给小秘发邮件咨询,如果小秘说可以申请,也不妨一试。再次,排除完一些专业后,在剩余专业中选择自己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例如,我是拿到硕士学位申请PhD,但美国申请PhD的学生中也不乏很多本科生。我就倾向于选择只有拿到硕士学位后才能申请PhD的项目,因为这样就可以排除掉很多潜在的本科申请者,从而增加自己申请成功的概率。最后,如果你的各项基本条件都很好,符合要求的专业很多,就可以进一步看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师资情况,如果考虑就业的话也可以看一下以往校友的出路。一般而言,申请PhD的学生要更侧重专业设置与自己的兴趣是否匹配,申请master的学生则需要侧重以后的科研出路(有些申master是想增加申请PhD的录取概率)和工作出路。
我相信,按我这个方法选出来的专业一定是你申请成功几率最大的专业。下面再来谈一谈选几个学校比较合适的问题。就我自身而言,我只选了四个,最后有三个学校给我录取,其中乔治亚大学还给了我全奖,命中率还是很高的。但实际上,我非常不建议选八个以下的学校。我选四个学校是因为我背景上有致命的弱点,完全满足申请学校最低要求的只有这四个项目可以选择,所以不得已走了这步险棋。实际上,我认为申请10所到12所学校还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过少的学校会大大降低你的录取率,而选择15所以上的学校你就不可能针对每个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文书,只能将同一封文书寄往不同学校,录取率也会降低不少。此外,申请过多的学校也更容易出现失误,比如把应该给A校的材料寄到了B校,或因你申请的专业门类较多而出现专业名称错写的现象。在选取的10到12所学校中,一定要注意拉开梯度。冲刺学校可以申请3所左右,中间学校申请4-5所,保底学校申请3-4所,这样才是最合理的选校配置。
完成选校后,你就可以按照专业要求适当的提升自己相关领域的背景。例如,我选择的经济学都是主要围绕Consumer Economics展开的,我就可以多参与一些Consumer Economics的相关研究项目,这样既可以增加你的PS写作素材,也可以在套磁中展现你跟所申请项目的match程度,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提高自己的GPA。国外很多高校都是非常看重GPA的,高GPA会让你在申请中增加录取的砝码。千万不要为了准备G、T而放弃课程的学习,这是很得不偿失的。
2. 文书是展示自己的最好平台
选定学校,提升好背景之后,申请中最浓墨重彩的文书登场了。文书是你直接向录取委员会展示自己的最好平台。有人说套磁重要,我不否认。但要知道套磁的信件很多教授甚至不看就直接删除了,但PS、推荐信和简历则是他们一定会看的内容。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把最优秀的你展现出来,让录取委员会挑剔的教授们通过PS、推荐信和简历了解你的优秀背景和培养潜力。在经济学申请中,如果文书做得好,即使不套磁,申请也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反之未必。
怎样利用文书展现自己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单词:match。录取委员会将你录取是为了让你在他们的项目中继续深造,因此,你必须展示自己与申请目标项目的匹配度。可以说没有最匹配,只有更匹配。越匹配越好。有些同学在写PS中有一个误区,就是一心想强调自己有多优秀。这本身没错,但你强调自己的优秀点如果错了,即使你再优秀也不会被录取。以我申请的Consumer Economics为例,这个项目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细分的一个小项目,需要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中多使用的计量分析方法,而多采用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数学要求只有较为基本的统计课程即可。这时候,如果你按常规的经济学申请方法,一心强调自己修过很多数学课,除基本微积分和线代、统计之外还修过什么拓扑学、实分析、泛函和复变函数之类的高级数学课程,以及熟练使用Eviews和Stata等软件包分析时间序列数据与随机面板数据,可能只会让教授们觉得你不适合他们的项目而已。而有这些数学课,对于申请常规的经济学与农经则是非常有益的。在申请细分项目时,一定要突出强调你具备该项目所要求的能力,而不是把你的能力全部罗列上去。
此外,在PS的写作中还有两大误区一定要避免。一是千万不要在PS中一再强调自己对该项目的热爱和感兴趣。因为你只要申请,必然是对该项目喜欢并感兴趣的。但你是否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造诣,并非取决于你对项目的热爱程度,而在于你之前的背景是否对你学习该项目有帮助,以及你是否有足够的潜力支持你在该领域中取得成就。二是切忌假大空。在说明自己优秀时,不要注重描述自己取得的成绩,而重在描述自己取得成绩的过程。例如,不要在PS中直接写出“我大学期间多次取得国家奖学金”“我研究生阶段在CSSCI或EI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因为老美对这些不感兴趣,也不知道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分量。当然,我们中国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个牛人。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尽可能细化你干的事情,例如写明“我每天努力学习十多个小时,我每天至少六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所以我连续两年取得国家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我们专业200人只有3个人得到”“经过我辛苦的在World Bank、IMF及OECD的相关数据库搜集数据,代入分布滞后变量模型及相关模型检验,终于得出了某某结果,而我这边论文被发表在了CSSCI上,在中国,每年只有少数研究生能在该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自己所做的努力写的越细越好,这样就有说服力的多。
除PS外推荐信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你的PS很完美了,也很有说服力了,那么国外教授们相不相信你就是你所描述的那个人呢?可以说,他们倾向于相信,但也不全信。这时候,就需要推荐信的补充了。教授们希望从推荐信中了解到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你,他们希望从了解你的人那里得知你是不是具备潜在研究能力的人。知道教授们想要什么,我们才能更好的准备推荐信。准备推荐信,要注意“两个不怕”:一个是不要怕推荐信的内容与PS中部分内容重复。推荐信的功能之一是增加你PS的可信度,所以PS的部分内容如果同样出现在推荐信里是完全可以的,正好可以印证你就是你所说的那个人。不要刻意去创作与PS所写内容完全不同的推荐信,那样反而会降低推荐信的可信度。第二个不怕则是不要怕自己的推荐人没有影响力。只要是了解你的人,写出的推荐信在国外教授那里都是很好的推荐信。有牛推当然好,但牛推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用刻意去找一些并不熟悉你的,但在业界很有声望的人写推荐信。那种推荐信往往泛泛而谈,突出不了你的独特性,在申请中并不能帮你有太多加分。
3. 套磁一定要显示自己足够专业
在网申提交完之后申请就告一段落了,可以一直等着录取结果的判决了。但这个时候,有不少同学为了增加自己的录取概率,开始陆续开展套磁工作。所谓套磁,就是给你所申请项目里的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发邮件,更多的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让他们能更直观的了解你,或者给他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都能在申请中帮你加分。但套磁一定要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性,如果不够专业而盲目套磁,可能结果会适得其反。
我这里所说的“专业”是指你的套磁信内容要显示自己在所申请的领域中足够professional。而professional则主要从 “学术套”中展现出来。所谓的“学术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套磁信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因此,你要将选择的套磁对象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研读,然后仔细思考自己以往所做的各项工作和你所要套磁的目标教授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找到这种关联后,就可以发邮件了。
在套磁信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信件的内容和信件的标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先说一下信件的内容方面,一般而言,我们发出的第一封信应在首段大概简要的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在接下来几段内容中可以说我研读了您某某文章,发现您这篇文章中涉及了某某内容,这项内容非常吸引我,因为我自己也做过与之类似的某项工作,然后具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描述清楚,最后可以就教授的文章提几个问题,期待教授的答复就可以了。这样,教授如果看到你与他的研究背景比较匹配,自然会主动跟你联系了。因此,套磁和文书一样,一定要体现match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授对你感兴趣后会主动向你索要简历和PS,以增强他们对你的了解。有些同学倾向于在申请之前就开展套磁工作,在得到教授肯定答复或鼓励后再开始申请。这时,最好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简历和PS,以免教授向你索要时,你急匆匆赶制出来的文书反而会给已经对你感兴趣的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
除了内容,套磁信的标题也值得好好下一番功夫。我的套磁信基本都是以教授的研究方向为题,比如你喜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health insurance,而你的信件正好是针对health insurance的问题,你就完全可以以health insurance作为邮件的标题。教授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敏感的,直接以其研究领域为标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教授的眼球,从而使你的邮件有机会被教授看到。标题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好不要直接带有application之类的字眼。现在的教授在申请季每天收到的信件多如牛毛,看到关于application的,他们本能反应就是不去看,因为你找的教授可能并不直接参与招生工作,即使参与招生,没到统一审查材料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回复各种各样的套磁信上。
关于套磁对象的问题我也想说两句。就我所知,在申请美国大学的PhD的套磁中,学校可供选择的套磁对象主要由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及assistant professor三类。在选择套磁对象时,最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你对该教授研究领域是否感兴趣。假设你对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及assistant professor三类faculty的研究方向都很感兴趣,那么一般而言,教授倾向于给你回复的概率是professor < associate professor < assistant professor。大家在选择套磁对象时也可以把这个大致的回复概率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套磁信发出后就可以等待教授的回复了。一般而言,如果教授对你感兴趣,基本会在一周到两周内进行回复,以后的邮件往来频率保持在一周一封的水平上就可以了。如果教授一个月以上不回复,也就基本不会回复了。套磁信不被回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大家等待套磁信结果时一定要做好教授不回复的心理准备。此外,值得注意的有三点内容:首先,一封套磁信在一个系里只能发给一个教授,千万不可同时发给多个教授,否则后果相当严重。其次,如果教授不回复邮件,千万不要一直纠缠不休,否则会引起教授的反感情绪,对申请不但没帮助,反而会有减分的危险。最后,套磁信的写作一定要建立在对教授研究领域足够了解并找到match点的基础上,否则,不专业的套磁信会对你的申请产生不利影响,这样的套磁信还不如不套。
4. 等待结果不如做好Plan B
在完成以上所有工作后就是等待申请结果了。等待结果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毫不夸张的说,等待申请结果的过程比准备G、T、文书等要痛苦百倍。申请大军中的同学在等待结果期间,都会主动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为美国时间,一直守在电脑前,每小时甚至几分钟就刷新一次邮箱,期待着可以从自己邮箱里看到以Congratulations开头的邮件。半夜坚持不住昏昏睡去时,怀中还抱着笔记本……也许又会突然预感有邮件来了而从梦中惊醒,刷下邮箱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我也曾这样。但是在这种氛围中,除了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对自己的申请失去信心,开始否定自己的G、T成绩,否定自己用心创作的文书之外,我什么都没有得到。整个一月和二月,当看到其他申请人的录取陆续到来而自己却什么消息都没有时,我陷入深深的绝望中,整天怀疑自己被学校默剧了,对除了刷邮箱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内心焦躁不安。
未来的你也许同样会经历这个等待结果的痛苦过程。对于这种焦虑和不安,我的应对办法是单纯等待结果不如准备好Plan B。要知道,申请出国并非唯一的出路,每年PhD申请不成功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不幸真的没有申请成功,我们必须准备好或考研考博,或是考公务员,再或是找工作等种种退路。实际上,准备Plan B本身也是一个分散自己注意力和提升自己的过程。首先,准备其他可供选择的出路可以使自己不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不由自己控制的申请结果上,而多做一些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事情。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多的享受奋斗带给我们的内心满足感,减轻内心的焦虑,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其次,做好其他出路的准备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你会遇到问题,也会设法解决问题,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负责任地说,在准备其他出路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并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后记
我最终实现了成功飞跃,这里面不仅有我自己的努力,也凝聚着老师们的努力。在我对留学申请一无所知时,是老师们现身说法,指明了我未来申请的方向;在我对文书创作没有概念时,是新娟老师亲自上阵,教会了我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在我的材料准备肤浅稚嫩时,是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着我的各项申请材料,使之日渐完美成熟。在这里,我还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他们给予我鼓励,肯定我能力,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的分享给我。在此,也祝我的朋友们都能走向成功,期待我们能在美利坚的国土上相聚!对于怀揣出国梦的学弟学妹们,我也同样祝愿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踏上自己崭新的人生旅程。
对于怀揣出国梦的学弟学妹们,我也同样祝愿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踏上自己崭新的人生旅程!谢谢大家。
张LN简单介绍
张LN是我们美研的学生,她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本科学的中文专业,研究生跨专业学的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的基础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全凭自学。这样一来,她在专业背景上的欠缺也得到了些许的弥补,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学习/钻研能力毕竟也是广受欢迎的品质。
她的简介如下:
本科:湖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GPA:3.73/4.0
研究生:辽宁大学世界经济专业,GPA:3.88/4.0
TOEFL iBT 103
GRE 151+165+3.5
背景:本科期间有三篇中文专业的论文;硕士期间参与过导师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申请学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Consumer Behavior and Family Economics Ph.D) 、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Housing and Consumer Economics Ph.D) 、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Foo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Ph.D)、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Economics Ph.D)
录取结果: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University of Georgia全奖、University of Missouri
最终归宿:University of Georgia